数字集成电路(2)MOS晶体管

本人《数字集成电路设计》课程笔记,老师为王仁平。

本文主要讲述MOS晶体管动态特性(寄生电容)和手工计算延时的方法。


第三章 MOS晶体管

1. 数字电路的晶体管——最直观

  1. 执行开关功能

  2. 非常小的寄生电容

  3. 非常高的集成度

  4. 相对简单的制造工艺

  5. 符号:

    image-20210906221614054

2. MOS静态特性——稳定性(CMOS模电基础)

1. 阈值电压$V_T$

  1. 考虑体效应对于阈值电压的影响——偏执效应系数 $\gamma$
  2. 阈值电压与材料常数(氧化层厚度、费米电势、注入离子剂量等)有关

2.三个工作区:

截止—(亚阈值导电)—线性饱和—(击穿)

3. 沟长调制效应

  1. 沟长调制系数 $\lambda$: $\lambda$反比于沟长$L$,即沟道长度越短,沟长调制效应越显著。
  2. 沟长调制效应会使得漏电流$I_D$增大

4. 速度饱和:

短沟道的饱和区范围更大,故常常工作在饱和区。

image-20210906222828994

此时,不再用$V_{OV}>V_{GS}-V_{T}$来表征是否进入饱和区,而是使用$V_{DSAT}$表征是否进入饱和区

5. 漏电流$I_D$和$V_{GS}$

长沟道,呈现平方关系

短沟道,不那么显著

3. 数字电路手工分析模型——开关+$R_{eq}$

常用开关模型——晶体管=开关+无穷大断开电阻$R_{on}$ or 有限导通电阻$R_{on}$

计算等效导通电阻$R_{eq}$】:2种方法

在实际情况中,导通电阻$R_{on}$是随工作点而时变的。而我们想要用一个等效的、恒定阻值的电阻$R_{eq}$来表征$R_{on}$。

  1. 计算所关心的区域上面的平均电阻值:

  2. 【常用】使用瞬态过程中,起点和重点两个电阻的平均值

4. 【重点】MOS管的动态特性——性能($t_p$)

1. 电容的分类

MOS管的动态响应取决于:

  • 本征电容

    • 基本的MOS结构:结构电容
    • 沟道电荷:沟道电容
    • 漏源反向偏置的PN结耗尽电容:结电容

    注意:除了结构电容外,其他两个电容是非线性、随电压变化的

  • 寄生电容(连线和负载引起)

2. 略解本征电容

简单归类:

image-20210907215650361

小贴士:$\color{red}{红色框框}$:结构电容;$\color{gray}{灰色框框}$:沟道电容;$\color{blue}{蓝色框框}$:结电容

1. 两个覆盖(结构)电容:

覆盖电容是由于源漏横向扩散到栅氧下形成的寄生电容,故而有两个——栅源之间($C_{GSO}$)和栅漏之间($C_{GDO}$)

由于这个电容是由于扩散形成的,只要器件做成之后就电容大小就确定,于是结构电容是三类电容中唯一可以确定确切大小的

小贴士:由$C_{ox}={\varepsilon}_{ox}/t_{ox}$,于是我们希望$C_{ox}$尽可能的大,因为根据$I_D-V_{DS}$的公式,$I_D\varpropto C_{ox}$

2. 三个沟道电容:

沟道电容,即栅到沟道之间的电容,称为$C_{GC}$,即 (Gate Channel)。其中,

即,栅至体、栅至源、栅至漏电容。

由于和沟道有关,又因为沟道形成和工作点有关,于是三个工作点下,$C_{GC}$不同。

不同工作区,沟道电容的平均分布情况
工作区域 $C_{GCB}$ $C_{GCS}$​ $C_{GCD}$ 总沟道电容:$C_{GC}$
截止区 $C_{ox}WL$ 0 0 $C_{ox}WL$
线性区 0 $C_{ox}WL/2$ $C_{ox}WL/2$ $C_{ox}WL$
饱和区 0 $(2/3)C_{ox}WL$ 0 $(2/3)C_{ox}WL$

以下进行粗略解释:

  1. 截止区,沟道未形成,沟道电容只存在于栅体之间。

  2. 线性区,反型层形成,且栅源和栅漏反型层对称,故$C_{GCB}$=$C_{GCD}$;

    反型层的形成,屏蔽了栅体,故电容为0。

  3. 饱和区,沟道被夹断,电容只存在于栅源,另外两部分为0。

关于表格中数值的由来:前面提到,沟道电容是随着电压时变、非线性的,无法用一个值直接表征。表格中的值,是利用逐段线性得到的一个模型值,故而表头称之为“平均分布情况”。

3. 两个(PN)结(耗尽层)电容:

PN结电容是由于源-体和漏-体之间反向偏置造成的。

由于工艺上面,我们是在体上“挖一个坑“放漏和源,故而他们之间存在着”立体“的关系。

故而需要关注”四周立体接触“,如图所示,

image-20210907210303730

下面对公式稍作解释:

  1. 结电容=底板PN结电容+侧壁PN结电容,分为两部分是因为底板体电极是$P$掺杂,而侧壁体电极是$P^+$掺杂;而源/漏都是$N^+$掺杂。

  2. 结电容是非线性的,反向偏置增强,结电容减小(反比

  3. 这里不考虑”1“边(源/漏-沟道)侧的侧边电容,故而只有1个$W$,而不是2个$W$。

  4. $C_j$是单位面积底板结电容;$C_{jsw}$是单位周长侧壁结电容,$C_{jsw}=C^{’}_{jsw}x_j$。

  5. 由于侧壁的体电极掺杂浓度更大,故而$C^{’}_{jsw}>C_j$

3. 我们关注的【本征电容】有哪些

我们研究电容是为了利用$\tau=RC$计算$t_P$的值,故而我们在意的是输入和输出通路上的电容

image-20210907215642779

1. 输入电容——栅极电容

对于输入,一般采用栅极输入,即$C_{in}=C_G$

经过上面的推导,可以知道

即:栅电容=2个覆盖电容+3个沟道电容

工作区 $C_{O}$:覆盖电容(固定的值) $C_{GC}$:沟道电容 $C_G$
截止区 $2C_oW$ $C_{ox}WL$ $2C_oW+C_{ox}WL$
线性区 $2C_oW$ $C_{ox}WL$ $2C_oW+C_{ox}WL$
饱和区 $2C_oW$ $(2/3)C_{ox}WL$ $2C_oW+(2/3)C_{ox}WL$
不同工作状态下的栅极电容

2.输出电容——漏极电容

对于输出,一般采用漏极输出,即$C_{out}=C_D$

经过上面的推导,可以知道

又因在数集中,一般管子只工作在饱和区和截止区,而这两个区域的$C_{GCD}=0$

即有

即:漏电容=1个覆盖电容+1个PN结电容

4. 寄生电阻

源漏区的串联电阻。

image-20210907220832414

危害:

  1. 当晶体管尺寸进一步缩小,会使结变浅、接触孔变小。使得这个影响更加显著。
  2. 当给定一个电压,由于分压作用,会使得漏极电流变小。

改善:

  1. 源漏极铺一层低电阻材料(如钨或者钛)

5. MOS器件模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