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字集成电路(3)反相器

本人《数字集成电路设计》课程笔记,老师为王仁平。

本文主要讲述如何根据延时和功耗设计反相器(INV)。


第五章 反相器

1. 设计指标

明确:反相器是数字电路设计的核心

  1. 成本:

    主要是指标就是面积。在数集中,最小尺寸是$L=2\lambda$,于是【$W$】就成了设计的要点。

    $Eg:$

    以反相器($INV$​)为例,不同的$W$​的INV应用于不同的场合。如:“CLKINV”和”INVD”。CLKINV应用于时间通路上,对延迟要求较高,希望可以做到$t_p≈t_{pLH}≈t_{pHL}$,且尽可能小(或者达到指标)。而对于INVD,并不要求$t_p≈t_{pLH}≈t_{pHL}$,仅需要$t_p=\frac{t_{pLH}+t_{pHL}}{2}$的数值满足要求即可,即如果$t_{pLH}、t_{pHL}$​其中一个较小,一个较大,但是平均值满足要求也是可以的。

  2. 完整性和稳定性:

    主要考虑静态特性

    在INV等门电路的设计中,常采用互补CMOS的结构。互补CMOS结构可以让输出的电压上拉到$VDD$或者下拉到$GND$,提高稳定性。

  3. 性能:

    主要考虑动态特性

    也就是【$t_p$】数值大小。

  4. 功耗:

    使用”关断“等技术

2. INV综述

1. INV的数集模型

image-20210908173438566

由组成的图可以知道,INV是由两个CMOS管串联组成的。而CMOS的数集模型是理想开关+有限导通电阻or无限关断电阻,故INV的数集模型如下:

image-20210908174017914

INV的开关模型

两个电阻开关并联

图中的$C_L$表示晶体管的漏极电容、连线电容、扇出门的输入电容

2. INV的特性综述

1. 动态特性:

主要由$C_L$决定,$C_L$表示晶体管的漏极电容、连线电容、扇出门的输入电容

2. 静态特性:

  1. 噪声容量大:

    电压摆幅=电源电压。因为是CMOS互补结构。

  2. 无比逻辑:

    逻辑电平和器件的尺寸无关。故而可以采用最小的尺寸:$L=2\lambda$

  3. 稳态下有限的(低)的输出电阻

    稳态输出时,输出和VDD或GND之间用于存在一条有限电阻的通路,使他对噪声不敏感

  4. 高的输入电阻

    • 输入是从栅极输入,栅极电流几乎为零,故而电阻极高
    • 因为极低的栅极电流,故而理论上,一个INV可以驱动多穷多个INV。但是由于栅极寄生电容的原因,过多的扇出会使得输出电容$C_L$过大,使得$t_p$过高,动态特性变差
  5. 稳态的下,无$I_D$电流——无功耗

    稳态条件下,互补CMOS中始终有一个”开关“打开,故而没有电流的存在,意味着没有静态功耗

3. VTC(电压传输特性)

  1. 所有的工作点不是输出高电平就是输出低电平,如下图:

image-20210908192819600

静态CMOS反向中PMOS和NMOS的负载曲线,原点表示直流工作点
  1. 过渡区的电平范围很窄,如下图:

    image-20210908193244083

3. INV的静态特性

1. 开关阈值($V_M$)

  • 定义:$V_M$被定义为$V_{in}=V_{out}$的点。对于INV而言,此时$V_{GS}=V_{DS}$

  • 结论:

其中,r为PMOS与NMOS相对驱动强度之比

  • 希望值:

因为这样可以使得低电平噪声门限和高电平噪声门限的值相近,于是得到【r应该尽可能等于1

经过推导,可以把$V_M=\frac{V_{DD}}{2}$映射为PMOS管和NMOS管的W之比,如下:

以下结论:

  1. $V_M$对于器件$\frac{W_p}{W_n}$尺寸的变化不敏感。意味着工艺上的偏差,并不会使$V_M$偏差希望值很多。
  2. 增加$W_p$会使得$V_M$移向$V_{DD}$,增加$W_n$会使得$V_M$移向$GND$

2. 噪声门限

注:数集中,噪声容限都很大,接近$\frac{V_{DD}}{2}$,故而过度讨论他并没有太大的用处,此处仅作了解。

定义$V_{IH}$和$V_{IL}$分别是VTC中增益=-1的点。

定义噪声门限为:

实际实验中,$NM_H$和$NM_L$并不完全相等,但是基本都可以到达1V左右,属于很大的噪声门限了。

3. 稳定性

  1. 器件参数变化对器件稳定性的影响:

    仿真测试:PVT(process voltage temperature):常常在设计中,采用三者组合仿真。

    • 工艺角(process corner)分析,常见的五种:
    1
    2
    3
    4
    5
    fast nmos and fast pmos (ff)
    slow nmos and slow pmos (ss)
    slow nmos and fast pmos (sf)
    fast nmos and slow pmos (fs)
    typical nmos and typical pmos (tt)
    1
    2
    3
    t,代表typical (平均值)
    s,代表slow(电流小)
    f,代表fast(电流大)
    • 电压(voltage)分析,常见的三种:
    1
    v+10% ,v ,v-10%
    • 温度(temperature)分析,常见的四种
    1
    -40℃, 0℃,25℃, 125℃

    在进行不同的组合,仿真最好最坏的等多种情况。

  1. 器件电源电压降低对器件稳定的影响

    不可使用过低的电压

    1. 低电压可以减小功耗($P=C·V_{DD}^2$),但是会增加门延时。
    2. 电源电压减低使得dc特性(开关阈值)对器件的尺寸越来越敏感。
    3. $V_{DD}$减小,信号摆幅减小,有利于减小系统内部噪声。

4. 【重点】INV的动态特性——$t_p$(计算$R_{eq}$和$C_L$)

1. 设计角度

  1. 最小的传播延时

    这是厂家最希望的

  2. 满足性能的同时,做到面积最小

    面积最小,意味着成本最低。这里的面积取决于$W$,也就是选择合适的$W$

  3. 根据扇出设计反相器链的级数

    对于时钟树、复位树等需要多扇出的、且要求$t_p$小的,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高扇出的反相器链

  4. 输入信号的上升下降时间对传播延时的影响

2. 计算$C_L$

image-20210908193244083

  • 晶体管的漏极电容:$C_{db2}+C_{db1}+C_{gd12}$

    即:两个管子的漏极电容,即管子1和2的结构电容总和$C_{gd12}$,管子1的结电容$C_{db1}$,管子2的结电容$C_{db2}$

    其中,

    1. 结构(覆盖)电容是固定的(有时候会使用密勒效应):$C_{gd12}=2C_{gdo}=2C_oW$
    2. PN结电容:$C_{db}=C_{diff}=C_{bottom}+C_{sw}$;或者使用线性化的值:$C_{eq}=K_{eq}C_{j0}$(推导见P55)
  • 连线电容

    与连线的长度、宽度,扇出门离驱动门的距离、扇出门的数量有关。

  • 扇出的栅电容:$C_{g3}+C_{g4}$

    即:两个扇出CMOS管的栅极电容。

    而栅极电容具体看前文,1个CMOS管的栅极电容=2个结构电容+3个沟道电容

3. 等效电阻$R_{eq}$

具体推导见书本P70

4. 【※重要】计算延时$t_p$——计算、优化

使用等效$R_{eq}$,则

上面两个值不一定相等!!

故,

又经过一波推导,得出

故【减小延时的方法

  1. 减小$C_L$
  2. 增加$(W/L)$。增加$W$也会使得$C_L$增加,故有一个增加的范围。
  3. 提高$V_{DD}$。会增加能耗,而且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优化的效果有限。

5. 根据【延时】设计电路

1. 对称反相器

  1. 如何得到对称反相器——调整宽长比

    对称反相器常常用于时钟网络(CLKINV)中,其有以下几个特点:

    1. 充电电流和放电电流相等
    2. 上升延时时间$t_{pLH}$​和下降延时$t_{pHL}$​大致相等
    3. 晶体管电阻$R_P=R_N$

    在.25工艺中,要得到对称反相器,一般要求:

可以认为,设计一个对称反相器,其目标是使得上下两个MOS管匹配。然而,这并不意味着反相器有着最短的延时(性能不是最佳

※ 其原因是较宽的$W_P$​可以改善反相器的$t_{pLH}$​($W_P\uparrow ,R_P \downarrow ,t_{pLH} \downarrow $​),但是会导致$t_{pHL}$​增大($W_P\uparrow ,C_L \uparrow ,t_{pHL} \uparrow $​​​​)。如下图所示:

image-20210912145608966

CMOS反相器延时和宽长比之比β的关系

根据上图,我们可以知道,在$\beta=2.4$​时,得到对称反相器;而当$\beta=1.9$​​​时​,得到传播延时的最小值——性能最佳的INV。

  1. 如何根据【性能—负载】选择对称反相器的尺寸

    计算延时的时候,我们利用公式:

    其中,令

    $C_{int}$​表示反相器的本征输出电容,常常为(驱动管)$N$​管和$P$​管的漏电容。

    $C_{ext}$:表示下一级反相器的输入电容,常常为(负载管)栅电容(忽略导线电容)。

引入参数$S$​​:尺寸系数,即该反相器的晶体管和最小晶体管尺寸之比。

如果P管和N管的$W$同时增大$S$倍,

  • 本征电容$C_{int}$​增大$S$​​倍
  • 等效电阻$R_{eq}$减小$S$倍

    经过推导(看书),有以下结论:

    $C_{int-ref}$​​​​​​:最小尺寸的INV的本征输出电容,因为对于有一个反向器而言,本身的漏极电容是确定的,故称为本征输出电容。

    $C_{int}$​​​​:(驱动管)$N$​​​​管和$P$​​​​管的漏电容。

    $C_{ext}$​​​​​​​:(负载管)栅电容(忽略导线电容)。​

    $t_{p0}$​:本征延时——尺寸变化$S$​倍,则$R \rightarrow R/S,C \rightarrow SC$​,如果令$t_{p0}=0.69RC$​,则 $t_p=0.69·R/S·SC=t_{p0}$​

  • 反相器的本征延时和门尺寸无关,但是外界负载电容会导致影响反相器的传播延时

  • 适当增加$S$可以减弱外界负载的影响。$S\rightarrow \infty ,\frac{C_{ext}}{SC_{int-ref}} \rightarrow 0$,此时$t_p=t_{p0}$

    一般而言,S=5已经可以改善外界负载带来的延时,S>10之后收益很小。$S$增加过多之后,会导致面积变得非常大,然而电容减低不多。

    $eg$​:

    假如某反相器的本征输出电容值$C_{int-ref}=1$​,外部电容$C_{ext}=100$​,而因为本征延时$t_{p0}$​与尺寸无关。故而如果把尺寸增加5倍,即$S=5$​,就可以把延时从$101t_{p0}$​降为$21t_{p0}$​,相当于延时降低了5倍。​​​

2. 性能最好($t_{p-min}$)的反相器

上面可以知道对称反相器并不是最佳的反向器,如何调整宽长比之比$\beta$​得到最佳性能的反相器?

最佳性能INV的宽长比之比满足

其中,$r$为P管和N管尺寸相同时的电阻比,即

最佳性能的INV需要以对称性和噪声容量为代价。如上图,$\beta = 1.9$​​时,得到性能最佳的INV。

3. 反相链的设计

反相链结构图:

image-20210915190315032

假设此处的反相链是由对称反相器构成的,根据对称反相器的延迟公式:

如果令

这里的$C_g$指的是驱动管的栅极输入电容(对比上文的几个电容。$C_{int-ref}$指最小尺寸驱动管的输出电容;$C_{int}$指驱动管的输入电容,其大小是$SC_{int-ref}$;$C_{ext}$指驱动管的输入电容和线电容,这边$C_g$并没有要求是最小尺寸);$\gamma $:比例系数,只与工艺有关;$f$:等效扇出,即第$j+1$级管子相对于第$j$级管子的尺寸

于是,可以得到

经过推导,要让反相链的延时最短,第$j$​个反相器需要满足

如果要达到这个,需要满足第$j$级的反相器尺寸永远是第$j-1$级反相器尺寸的$f$倍(前文提到,令$C_{ext,j+1}=C_{g,j+1}=f C_{g,j}$,故而只有满足$C_{g,j}=\sqrt{C_{g,j}/f·fC_{g,j+1}}$,等式才永远成立。)。

对于由$N$个反相器组成的反相链,可以得到

其中,$F$为总等效的扇出,$F=C_{ext,N}/C_{g,1}=C_{g,N+1}/C_{g,1}=C_L/C_{g,1}$(忽略导线电容)

总结】:反相器链中,每个反相器尺寸都是前一个反相器的$f$倍,则说明每一级反相器拥有相同的等效扇出(等效扇出就是$f$),并且有相同的延时,链总延时最小。

公式总结】:

链的总延时:

其中,$N$为反相链链数;$F$为总等效的扇出,$\gamma$为比例系数,只与工艺有关。

$N$大,则反相器本身延迟$t_{p0}$占主导,需要降低本征延时$t_{p0}$

$N$小,则反相器的扇出占主导,应该适当降低每一级反相器的等效扇出$f$——经过推导,一般$f=3\sim4$

6. 功耗

1. 功耗组成

  1. 动态功耗

    来源于电容充放电

  2. 短路电流

    当输入电压在某一个区域时,使得上下两管同时导通,从而形成短路电流。

  3. 漏电流

    属于静态功耗

2. 动态功耗

1. 工作过程——能量分配

来源于电容充放电

image-20210908174017914

  1. 充电:P管导通,N管截止

    能量分配——从电源摄取能量:$EV_{DD}$​:

    • 充电过程,P管消耗能量:$\frac{1}{2}EV_{DD}$​

      注意:此处P管消耗的功耗,和P管的尺寸无关

    • 充电结束,电容$C_L$存储能量:$\frac{1}{2}EV_{DD}$

  2. 放电:N管导通,P管截止

    能量分配——电容$C_L$存储的能量:$\frac{1}{2}EV_{DD}$​

    • 放电过程,N管消耗能量:$\frac{1}{2}EV_{DD}$

2. 公式

定义:每一次开关周期(由低到高,再由高到低)所需要的固定能量,即动态功耗。为

于是,定义每秒平均动态功耗大小为

其中,$f_{0 \rightarrow 1}$​为这个门电路每秒通断的次数,称为开关活动率

3. 如何降低功耗

从上文的公式中,可以得到动态功耗同三个参数有关。

  • 降低电源电压。电源电压太低,电路性能会变差到难以接受。
  • 减少反转率。逻辑和结构层次实现——en信号+与门
  • 减少电容。考察$C_L$的组成(见上文),主要在于减少器件的尺寸

3. 短路电流引起功耗

1. 公式

每个开关周期消耗的能量:

每秒平均功耗为

其中,

$t_{sc}$​​​:上下两管同时导通的时间,如下图中的$t_2-t_1$​​和$t_4-t_3$​​​。当输入信号大小满足$V_{TH}<V_{in}<V_{DD}-|V_{TH}|$​​,两个管子同时导通。​

$I_{peak}$​:短路电流峰值大小,如下图。​

$f_{0 \rightarrow 1}$:开关活动率。

image-20210922101325179

2. 同负载电容$C_L$的关系

  1. $C_L$很大

    image-20210922102112590

    特征:输出下降时间>输入上升时间

    结果:输入在输出改变之间已经通过了过渡区(指$V_{TH}<V_{in}<V_{DD}-|V_{TH}|$​​​),此时短路电流小

    电路功耗:主要来自动态功耗。

  2. $C_L$​较小

    特征:输出下降时间<输入上升时间

    结果:输入在输出降到0还在过渡区,此时PMOS管漏-源电压近似为$V_{DD}$​,此时短路电流极大

    电路功耗:主要来自短路电流

image-20210922102917417

负载电容大小与短路电流的关系

4. 静态功耗(漏电流)

1. 公式

其中,$I_{stat}$为没有开关活动时,电源两条轨道之间流动的电流。

2. 组成部分

静态功耗主要组成

  • 亚阈值漏电功耗
  • PN结漏电功耗

5. 总结

其中,

动态功耗$P_{dyn}$​:主导位置。

短路电流功耗$P_{dp}$:可以经过把控$C_L$​的大小,把功耗控制在限定的范围之内。

静态功耗$P_{stat}$:正在变得与来越重要。

7. 利用【功耗】设计电路

这边主要利用【动态功耗】设计【反相器链】

设计目的:使整个电路功耗最小,且满足最低性能要求。

可变的设计参数:反相器等效扇出系数$f$​(后级反相器与前级反相器尺寸比)、电源电压$V_{DD}$

设计目标:延迟不大于参数为$f,V_{DD}=V_{ref}$的参考电路

考虑降低电压

①随着$f$的增加,电路的性能有所增加,此时可适当降低电源电压$V_{DD}$

②当$f$满足,

得到最理想的尺寸系数。此时,电源电压可以降到最低

PS:当$F=1$时,$f=1$是最好的情况,如下图。

③当$f>\sqrt{F}$​​,器件本征电容增加,性能降低,此时需要提高电源电压。​

image-20210922111612083

【小贴士】:延迟最低的等效扇出系数为$f=\sqrt[N]{F}$