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字集成电路(13)导线互连
本人《数字集成电路设计》课程笔记,老师为王仁平。
本文主要讲述数字集成电路中的互连问题,包括串绕、寄生、电迁移、电压降等问题。
第四章 导线
1. 互连参数
1. 导线材料
- 金属层
- 多晶硅层
- n+或p+扩散层
2. 互连参数——电容
- 平板电容模型
- 边缘电容模型
3. 互连参数——电阻
方块电阻:
其中,$H$为工艺常数
知道了方块电阻$R_\Box$,可求得电阻$R$,有
扩展:
芯片中的互连,一般高层的金属层一般$W$较大,于是电阻更小。
即$W↑\ →\ R↓\ →\ 功耗P↓,\ RC↓ $
因此高层金属层,如$M_4、M_5$,常用于时钟、电源等关键信号的布线
中间层金属用作于信号线。
4. 互连参数——电感
当频率上$GHz$的时候,才会去考虑电感的作用。
2. 导线模型
1. 模型
理想导线
一般用于较大尺寸的工艺中
集总模型
- 适用情况:电阻小;开关频率中低水平
- 内容:将一条导线上的电容集总成一个电容
集总$RC$模型
- 适用情况:电阻较大,不可忽略;开关频率中低水平
- 内容:将一条导线上的电容集总成一个电容,电阻集总成一个电阻
- 不足:当互连线太长时,该模型当变得保守
分布$RC$模型
- 适用情况:互连线长;导线电阻、电容不可忽略
- 根据推导可知,一条导线的延时同他的长度呈现二次方关系
- 和集总$RC$模型对比
- 分布$RC$模型得到的延时是集总$RC$模型的$1/2$
- 适用于长互连线
传输线模型
- 适用情况:高频、射频、微波;互连材料好,其导线电阻保持在一定范围内。
- 内容:高频情况下,需要考虑电感的作用
2. 总结
如何减小【长导线】使得【延时变长】的作用:
使用更好互连材料($Al→Cu$)和绝缘材料,集成宽度和低电容是关键。
区分局部和全局导线,保证电阻大小能被控制是主要的。
(高层金属导线走关键信号、时钟、电源等全局信号,底层金属导线走普通信号)
第九章 互连问题
寄生参数对于电路的危害:
- 影响信号的完整性
- 降低信号的性能
- 增加延时
- 增加功耗
寄生的类型——电容、电阻、电感
1. 电容寄生效应
此处讨论电容寄生主要是串扰
1. 串扰的定义:
由相邻的信号线之间不希望有的耦合引起的干扰
小贴士:
耦合有多种,常常是电容性的耦合
串扰引起的噪声难以捕捉
2. 串扰的危害
- 串扰将使得导线的延时难以预见,故产生了下文“可预见的导线延时设计”
3. 可预见的导线设计
- 估计改进
- 方法:不断参数提取,不断仿真,不断优化
- 缺点:设计过程需要多次重复,时间长
- 备注:最常用
- 能动性的版图生成
- 布线程序考虑相邻导线的作用
- 缺点:主要由EDA工具完成,在如今EDA工具的要求高
- 备注:有吸引力;已经有一些EDA工具具备该功能
- 可预测的结构
方法:密集型布线结构——同层信号线使用电源线隔离,相邻层采用垂直布线。
缺点:面积和电容增加了+5%,功耗和延时增加
优点:减小了电容串扰,延时差别也下降到不超过2%
- 采用低介电常数的绝缘材料
- 方法:利用$C=\frac{\varepsilon ·S}{d}$可知,电容正比于介电常数$\varepsilon$。故采用低介电常数绝缘材料可以有效减小寄生的互连电容
- 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
- 方法:利用总线接口和总线传输数据避免引起最坏延时情况的导线翻转。
- 缺点:搭建总线接口有额外的硬件开销
- 优点:总线传输数据——减小了翻转次数,降低功耗;总线接口可以较小延时
4. 克服电容串扰的方法
- 尽量避免浮空节点,对串扰敏感的节点,加保持器降低阻抗、
- 敏感节点应当很好地与全摆幅信号隔离
- 在满足时序约束的范围内尽可能加大上升(下降)时间
- 在敏感的低摆幅布线网络中采用差分信号传输方法
- 不要使两条信号线之间的电容太大
- 在两个信号之间增加屏蔽线(即加$GND$ 或$V_{DD}$),使线间电容变成接地电容来消除串扰,但增加了电容负载
- 使用屏蔽层$GND$ 或$V_{DD}$
2. 电阻寄生效应
此处讨论电阻寄生主要是导线电压降、电迁移、性能(延时)
1. 导线电压降
1. 总论
原因:芯片尺寸的减小,使得线宽减小,导线电阻增加,导线压降增加。
常考虑:电源网络设计——导线消耗了电压,使得供给门电路的电压下降
供给门电路的电压下降的危害
噪声容限降低
延时增加
上图中,$\Delta V’$称为电压降,而$\Delta V$称为低电压反弹。
实际供给门电路的电压只有 $V=V_{DD}-\Delta V’-\Delta V$
2. 【重点】减小电压降的方法
战略:缩短电源引线和电路电源接地线的距离
- 增加电源/地Pad的数量
- 增加电源环的宽度
- 合理调整水平、垂直电源条间距和宽度
2. 电迁移
1. 总论
原因:工艺尺寸减小,线宽、工作电压减小,但是功耗增加,意味着单位线宽流过的电流密度增加,电迁移现象变得明显。
小贴士:
- 金属导线有极限传导电流的能力。太高的电流会金属中粒子碰撞变形严重,产生明显位移。从而引起断路和短路现象
- 电迁移同温度、晶体结构、平均电流密度有关。
2. 【重点】降低电迁移的方法
改变金属线属性。
如合金或者$Cu$代替$Al$导线,但是成本增加。
降低温度。
降低温度可以减小电迁移发射概率。
芯片封装上面需要考虑散热问题。
增加线宽。
增加线宽可以降低平均电流密度。
缺点;增加布线资源,成本增加
优点:增加线宽不仅可以降低平均电流密度,还可以降低金属温度,间接又抑制了电迁移。
3. 性能——长导线延时
1. 总论
原因:根据导线模型——分布$RC$模型,可知$t_p\varpropto L^2$。为了降低电路延时,提高电路的响应速度,需要降低导线寄生电阻。
2. 【重点】降低长导线延时的方法
采用更好的互连材料。
导线:铜$Cu$、合金等;绝缘材料:低介电常数的材料
※但是,这种方法不是解决长导线延时的根本方法。
增加互连金属层的数目
管子数目增多驱动这金属层数目增多。
局部线(底层金属层做信号传输)采用高密度,全局线(高层金属层走全局信号,如时钟线、电源线)
采用更好的互连策略——对角线法
采用对角线式布线(如上图),现场可较小29%,但是对于EDA工具、掩膜制作的要求高,难度大。
目前一般采用曼哈顿式布线,即横平竖直式的布线。
中间插入中继器——中继器
长的互连线中插入中继器(如
inv buffer
),强行减小导线长度。但是中继器也存在延时。
优化互连结构——寄存器或锁存器
方法:导线流水线——长互连线中插入寄存器或者锁存器,将导线分成$k$段。
优点:可以提高数据处理能力。每段导线中可以加入中继器进行进一步优化。
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SA 4.0 协议 ,转载请注明出处!